矛盾
来自 / 联合早报
文 / 郑斌辉
发布 / 2022 年10 月 4 日 5:00 AM
近年来,每当在新加坡遇到旧同事或影迷,都会要求我分享在国外拍戏的经历与想法。他们的问题通常围绕其他国家影视业的成长与系统,以及我的各种经历,之后话题通常会兜回新加坡,大家会分享他们对本地影视界的见解与评论。
每次谈话之后,我会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因为内心同时拥有两种完全矛盾的感受。一方面开心、感恩与欣慰,同时也感受无奈、遗憾与忧愁。
开心,是因为离开电视台到国外拍戏,接触到自己从来没有机会拍过的戏种与角色,充满挑战。感恩,是在国外拍戏的旅途上,一路都有贵人相助,让我在各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中寻找新尝试,重新点燃我对演戏的热忱。欣慰,是到目前为止,身为国外剧里的唯一一个新加坡人,虽背负着维持新加坡专业演员名誉的责任,幸好靠着多年在本地影视圈的磨炼,至少跟国外大咖演员切磋交手时没给新加坡丢脸。
每次谈到本地文化娱乐影视界,大家的感觉就是我国在经济、政治系统与社会设施都已达到了世界水平,唯有文化影视这一块,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尽感无奈。
恶性循环的危机已出现新加坡电影图曾有过黄金时代,单是避氏电影公司与国泰克里斯公司,在上世纪50、60年代期间,就生产260多部马来片。从1990年代到2000年初期,新加坡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在中国与东南亚多个国家也高层的政府文化部门必须开始真正地放心思理解一一影视或音乐作品,不只是简单的娱乐,而是可以传播新加坡软实力的有效管道。本地艺术界如果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保护,再给予发挥构思的自由室间,才能更快速地萌芽成长。很多时候最成功的作品,都起源自和天马行空的概念,最近风靡全球的韩剧《鱿鱼游戏》,就是典范的例子。
有了政府的引导,众多公司也会相应投入资金。场地、产品、服装、人才等资源,通常是制作组面对的问题,如果更多公司愿意易力支持,市场肯定能推出更多更大更好的作品。好的创作要靠天时地利人和,有了多方面的支持,才有可能诞生。
好的作品能够提高国人对文化作品素质的信心,摆脱“外国月亮比较圆”的心态,重新支持本地作品。久而久之,这份情怀会自然地蔓延到新加坡的其他领域,培养国人的信心与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