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派

 

来自 / 联合早报
文 / 郑斌辉
发布 / 2019 年 9 月 13 日 3:30 AM

 

英文俗语“The green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在中文也有类似说法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我 们潜意识地常觉得,离自己较远的地方、人或事物,都比在我们身边的更好,更有新鲜感。

记忆中有很多新加坡人似乎嫌弃“Made in Singapore”这个标志。这现象在各领域的例子比比皆 是,无论在制造业、时尚、音乐、影视、体坛,文学或教育界,都能够看到这种心态。

N年前,体育界曾支出七八位数的巨款引进大批国外运动员,颁发永久居民或新加坡公民权,给予 最好的训练、生活环境和参赛机会,加速新加坡在国际体坛取得成就,也希望由此拉高本地运动员 的素质。

多年后,成就差强人意,就算赢得几个国际奖项,国人也似乎没有感觉到应有的荣耀感。我常想, 如果把这笔钱投资在最好的体校和训练设施,让有天赋才能的孩子们通过有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培 育成才。今天新加坡可能已经有好几个约瑟林(Joseph Schooling)了。

在新加坡服务业,如酒店、餐馆、零售店,也不难看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外国人,都奇怪地享有比本 地人较好的待遇。服务员都会对这些人客气些,态度好些,似乎相信他们品味与消费能力比本地人 优越。现在的世界,亚洲崛起,西方大国逐渐衰退,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很多人依然抱着 这毫无根据,过时已久的殖民思想。

新加坡多年来,把自己定位为国际贸易、商业、金融与中西文化的交会点,以优越的法律条规、税 收吸引跨国公司来本地投资。相对而言,本地的中小企业越来越罕见,被跨国大机构逐渐取代。这 一切似乎在说,我们需要外国人才能成功,对外来事物都给予较多的尊重,对自己,似乎少了一些 尊重。

在影视圈或乐坛,不管你在新加坡多红,很多新加坡人只会耸耸肩,认为没什么大不了,认为只不 过是在个小红点成名,没什么好骄傲的。

伤心本地影视圈被看衰

我前年不跟新传媒续约,决定到中国发展,能参与庞大的精心制作绝对是事业的新突破,我不但开 心,更觉荣幸,大多数人也对此决定表示支持认同。因为中国娱乐圈已在世界名列前茅,成为无可 否认的事实。

不过,令我有点伤心的是,大家支持我,除了看好中国影视市场,另一个原因是一致觉得新加坡市 场已经在退化,越做越小,正在迅速地流失观众。长远下去,成长空间只会越来越狭小,所以支持 我出去闯一下。

这几个月,我回到新加坡参与《心眼》的拍摄,感受到本地堂堂映画拍摄团队的诚心与努力,知道 有很多人真的希望能够将本地剧发扬光大。

我觉得我们真的可以做到的,但首先得相信自己的能力,开始支持本土制作。任何产业的成长都需 要时间,需要爱心。看电影时,许多人宁愿花钱看一些好莱坞的烂片,也不愿花十几块钱支持好的 新加坡作品,还没看片花,就认定新加坡电影不会好看。想一想,如果官方、院线、观众都愿意相 信并支持本地电影,时间久了,本地影艺圈必能达到蓬勃发展。

说了那么多,我的总结是——相信自己多些,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Source from https://www.zaobao.com.sg/zlifestyle/columns/story20190913-98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