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耐烦

 

来自 / 联合早报
文 / 郑斌辉
发布 / 2021 年 10 月 19 日 5:00 AM

许多家长提到孩子年幼时的故事,最常回忆的乐事,就是小瓜们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提出让人 出其不意,既无奈又可爱的各种问题。

“Are we there yet?”(我们到了没有?)是西方国家的小孩子们在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上,每隔几分 钟就常问的问题。对孩子们来说,同样的问题,就算是每一次都得到一样的答案,却是永远问不腻 的。而身为父母亲的,不但不会觉得不耐烦,通常会面带笑容耐心地回答,有时甚至会设法想出不 同的有趣答案,来哄孩子开心。反复多次,家长从不会觉得烦。

通常有了孩子之后,夫妻的生活就蜕变成一个完完全全为了迁就孩子而转动的世界。因为孩子小的 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是全面的。所谓的二人世界,夫妻之间的浪漫,与亲朋好友聚集的时间,很多 时候,都会因孩子的需要,慢慢地被推后,摆在次等的位置。

孩子们小的时候如有选择,基本上都是会想要黏着父母。幼稚园、小学时,孩子能够跟父母多少, 就会跟多少,有些甚至会有分离恐惧症。上中学之后,朋友多了,自觉长大了,不少孩子们会渐渐 地宁愿跟朋友们出去,也不再想跟着父母亲。许多朋友都有类似的感叹,就是孩子们年纪越大,感 觉跟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有时候明明看出他们正走向错误的方向,也不能多说,因为忠言逆 耳,孩子们反而会认为父母啰唆而更生反感。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父母说的任何事情都是在批评自己。自己最常挂在嘴边的怨言,就是觉得父母 落伍了,不但不了解年轻人的心声、期望和处事方式,还常倚老卖老,处处在教训我们。年轻人最 想干的事,就是能够当个“Adult”(成年人),拥有成年人所谓的自由。简单的说,不管父母讲的东 西是对是错,在年轻人眼里,就是唠叨说教。只要父母多问两句,都会顿时感到不耐烦。

差别对待父母、外人

矛盾的是,只要身处在外,遇到比我们年长之人,甚至是朋友的父母,我们都会突然变得比较有礼 貌,比较有耐性,比较能够接受他们的看法与问题。有时候外人所说的东西,其实是跟父母说的一 模一样,我们的反应却是 180 度的差别。

值得思考的是,难道外人的看法真的就比较有理吗?难道外人对我们的态度真的就比较能够接受 吗?还是我们在外面都是戴着面具,希望别人认为我们是好人一个?为何我们对待最亲的家人,跟 对待外人时的差异那么大呢?为何父母多问两句,我们马上觉得厌烦,而当外人问同样的问题时, 我们却能够带着微笑一一答复呢?

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多年之后,我们已经把父母无条件的关心当成理所当然。当不用付出就无条 件地拥有时,我们都会不知不觉地无视它的价值。父母问问题是唠叨,外人问我们问题是关心。两 者是否有区别,我们很多人都忽略重点了。

我们小时候,或许都曾每隔几分钟就追问“我们到了吗?”这些让人厌烦的提问,父母亲都总会耐心 地回复。如今长大的我们,让年迈甚至失智的他们多问几句,不行吗?

希望诸君不管生活多忙碌,面对父母提出的问题,都能暂时放下一切,耐心地,诚恳地,慢慢地回 答。因为他们多年前就曾为我们这么做过,回报此恩,尽基本孝道也。

(Source from https://www.zaobao.com.sg/lifestyle/columns/story20211019-1204729)